【新生兒出生】


1.
三朝、報酒

三朝為新生兒出生後第三日,為其洗拭身體的習俗。洗浴時,水中需放入桂花心、柑葉、龍眼(象徵子孫滿堂),小石頭一粒(象徵頭殼堅硬、膽子狀)及12枚銅錢(財運亨通);新生兒出生後只穿和尚衫,三朝之後,新生兒才穿其他衣服。再抱到廳堂,用雞酒、油飯祭拜神明及祖先,既是謝恩表示傳嗣有後。然後帶著雞酒、油飯等,前往到娘家,通知外孫已經出生,此稱為「三朝報酒」。

2.作月內

娘家在「報酒」之後,在十二日時,便回送雞及其他禮品給女兒,俗稱「作月內」。當日須準備油飯,分贈給親友鄰居,以通知好消息並沾喜氣。而一般親友會回贈紅包或補品來為產婦「作月內」。

產婦於作月內期間,為了使身心盡快恢復需嚴守許多禁忌,例如忌食生冷食物、不可洗頭、不可吹風等。金門地區的產婦,作月內時以飲「龍眼茶」代替開水,除了用薑來燉雞外,或燉黑棗、紅棗茶來進補。

3.拜床母

    金門俗諺「白天人母,晚上床母」。依習俗,嬰兒從誕生到十六歲「成丁」前,稱為「花圈內」,這段期間,皆仰仗床母的照顧。相傳床母能夠讓熟睡中的嬰兒露出笑容或啼哭不止,因此祭拜床母,可保小孩平安長大。

    拜床母時間沒有硬性規定,但以三日、五日、七日、十二日等「臘順日」最不可疏忽,只要家中有食品,即可敬拜如儀。逢年過節更少不得,農曆七月初七床母壽辰更要隆重。拜床母一般於午後五、六點左右,祭品無須太多,一碗飯、一點小菜、一雙筷子,供品不拘,擺放在床即可。

4.十二日

新生兒滿十二日,要辦理酒席大宴賓客,且要準備油飯餽贈親友。規模小者,只要備一籃油飯送娘家當作來「作月內」的「壓籃」用;若排場大的,則在事前買三、四百斤糯米,煮好蒸好,拌油(豬油、花生油等),配上配料(蝦米、香菇等)炒熟,灑些紅色的紅花米,盛裝後再贈送親友。受贈者須回報紅包或金飾,一般鄰居以五穀壓盤,取其子孫綿綿之意。當天開宴請客,親友們需備妥禮品前來慶賀,禮品三件、六件不等,以雞、豬肉、餅乾、酒、水果、為最多。但若家中有人懷孕,則忌送麵線為賀禮,另外新生兒若是女嬰,若送豬肉時切忌勿以繩子綑綁,以免生一大串的女兒。

5.剃頭(落胎髮)

新生兒出生滿月或二十四日時,第一次剃頭,主要用意是希望嬰兒日後「頭殼定」,象徵如石頭般堅硬。剃完頭後,在腳桶內水中,放置小石頭、12枚銅錢,紅雞蛋、紅鴨蛋各一顆,少許蔥,將蔥搗碎成汁,連同蛋黃塗在嬰兒頭上,可除「向屎」。洗後,用鴨蛋滾過身軀、用雞蛋滾過臉上,口中唸吉祥話:「鴨卵身,雞卵面,好親戚,相叫疼」寓意小孩長得壯又美,將來會有好親事。亦須分送紅雞蛋、糖果給親朋好友。

6.作滿月

新生兒出生滿一個月稱為「作滿月」,須準備雞肉、油飯、湯圓,在廳堂祭拜祖先神明;並準備形狀上尖下圓的「紅圓」,親友則以紅粿和衣飾祝賀,並以紅圓回謝。當天,娘家須派遣產婦的兄弟,給外甥帶來賀禮,俗稱「送頭尾」。所謂頭尾為嬰兒從頭到腳的衣飾,包括帽子、全套衣服、手帕、銀牌、金鎖、手鐲、腳鐲、鞋襪等,還有紅圓、弓蕉及紅龜等,紅圓收下,而弓蕉、紅龜則留部分,連同米糕、油飯作為回禮送回娘家。

    習俗上在滿月當天,產婦可帶新生兒回娘家。在回娘家途中,產婦須拿一塊尿布夾在「花帕」當中,於往或返途中丟於溪水邊,以祈求將來更有「清潔相」。帶嬰兒回娘家時,須在額頭擦一點鍋灰底,兩手心和腳底則點上花生油;在外婆家待上三天後才回家,回程前外婆則在嬰兒額頭上點銀珠,手心、腳底上同樣點上花生油。

7.作四月日

小孩出生四個月後要「作四月日」,須準備牲禮、酥餅、桃形「紅龜粿」等供品祭神明及祖先;外家則送頭尾,包括有服飾,虎仔帽(上繡「財子壽」的虎頭形帽子)、涎垂(掛在胸前垂涎之用,也稱頷涎)、鞋襪(繡有卍字,保佑平安)。此日要為嬰兒舉行「收涎」。用紅線將酥餅(122448個)串掛於嬰兒胸前,請長輩剝開酥餅,在嬰兒口唇作抹狀收涎,口唸吉祥話:「收涎收離離,給你明年招小弟。」或快快長大等,最後收涎者,需將串線取下。次日除宴請親友外,並以湯圓分贈鄰居,即稱為「四月日圓」。

8.作度晬

小孩出生滿一週歲後,要「作度晬」,依慣例祭拜神明祖先外,外家也要依俗送禮,即有一對紅龜,俗稱「腳踏龜」,象徵健康長壽。此外讓小孩「抓周」。抓周又稱「試兒」、「試周」。金門習俗,在祭拜完神明祖先後,燃放鞭炮以示慶賀。接著將大型的米篩置於正廳地上,並準備12樣物品(書本、秤、蔥、算盤或計算機、銀元或新台幣、雞腿、雞蛋、毛筆或鋼筆等),讓小孩抓取,以作為將來的職業及嗜好,因此又稱作「選材」。

 

LIN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