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形制與特色】

金門的傳統聚落及民居布局,是漢民族宗法倫理精神的具體表現,因多數聚落的組成是以單姓血緣宗族(如瓊沐、歐厝、珠山、山后、南北山等),這些單姓村以房份作為內部空間組織,整個聚落以祭祖活動,來進行宗族權利與義務的劃分,擬聚宗族的認同,這種基本的房份為空間單元的聚落,一般稱為「甲頭」。

全村的中心則是在大宗宗祠,各甲頭的中心是小宗宗祠或私祖祠堂,非常層級分明。多姓村在金門為少數,通常出現分工複雜的情形,各姓氏以其祖先作為認同(會加入在外村相同血緣的宗祠活動),在村內,會以共同奉祀宮廟的宗教信仰,來統合全村的認同,宗教信仰並扮演社會衝突的整合性功能,也形成特殊的文化圈

在傳統聚落中,為了表示尊敬這些宗法倫理,在營造上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則,在傳統社會中越謹慎遵循,而聚落中最主要的禁忌有:

1.「宮前祖厝後」的配置禁忌

在宮廟的前方及宗祠的後方不能建民宅,普遍形成宗祠位在聚落後方的高處,宮廟位於聚落前方或側面的型態。金門聚落宮廟前方不宜興建民宅,主要供祭典時使用,留出廟埕廣場;宗祠後方不宜興建民宅,表示宗祠位於聚落制高點,以強化其空間效果。不過也有例外與修正的情況,如瓊林、南山等人口密度較高且宗祠多的聚落。

2.不超過祖厝高度的要求

這是一種對祖先的尊重。宗祠的形制、格局比一般民宅大,聚落的天際線是以宗祠最具優勢,加上「宮前祖厝後」的禁忌,因此造成宗祠退居於聚落的制高點,這種空間關係便以聚落為中心的結構。

3.「內神外鬼」的居住範圍界定

傳統社會除了敬拜祖先,對於自然力量的崇畏,通常表現在神與鬼的信仰、迴避及剋制上,因此聚落的範圍是由宮廟所決定,經過宮內神明「安營」(或稱放營、放軍等)的儀式,將「五方」或「五營」施放在聚落四周,來界定「內神外鬼」的保護範圍。在金門五方或五營的形式,為令旗與綁紅布頭的竹符(3支)所組成,依照方位令旗的顏色會不同,中間為黃、北玄武(黑)、南朱雀(紅)、東青龍(青)、西白虎(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