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除夕與新年】

(一)辭歲

俗稱「年兜」,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是除舊布新的時節。早上,貼好春聯後,接著備妥五牲或三牲、菜碗向佛祖辭年。辭年通常是在除夕二十九日下午二至四時,先祭天、後祭祖,在正廳供桌上供奉豐盛祭品,燒香朝外祭告天地,再朝內感謝神明一年來的護祐,然後拜謝祖先。

供品除牲禮外,還可準備水果、年糕、發糕等,以及春飯(上壓紅紙、長年菜及春仔花或飯春花)、壓桌錢等。此外還要在廚房祭拜灶神,以及在門口拜好兄弟、地基主等,這些的祭拜都有謝恩、辭歲之意。

(二)團圓飯

午夜飯是除夕的重頭戲,菜色、菜量不限,為求吉祥,年夜飯取其諧音的菜餚是必要條件,如魚,象徵著年年有餘;炒盤麵或冬粉、米粉,象徵長壽等。吃年夜飯時,不宜項平常一口氣吃到飽,必須吃一些,起身走走,一會再吃再起身。吃越多越好,相傳如此較不易作惡夢;而為了年年有餘,每道菜色都要留下些許。

吃過年夜飯即守歲,為祈求順利,所有房間皆要點燈到隔天早晨。之後盛一盆飯當「隔年飯」,上插數枝蔥(象徵聰明)和一棵大小連生的芋頭(象徵芋子芋孫),另外還要插上紙製「飯春」(象徵年年有餘);再盛一盆冬粉或米粉當「隔年粉」,放置佛龕前,此二盆直到大年初五「隔開」後,才可收起來,另將蔥和芋頭栽種於花盆中。

(三)新年

農曆大年初一,俗稱「開正」,取吉時焚香開門,希望求新的一年能萬事如意。另於清晨八點左右,須備菜碗祭拜祖先,叫做「拜正飯」。「正飯」菜色當中會有一道「長壽菜」(由十二支完整的菠菜烹煮而成)。早餐多闔家吃素,且只吃飯而不喝湯,否則據說出門常淋到雨。飯後,父母先依黃曆記載挑選吉利方向,陪同子女前往該方向的麥田「插麥」(每人拔取一株麥子插在頭髮上或口袋內帶回家),討取吉利。之後至初四止,每天早晚都要燃香、放鞭炮,洋溢濃郁的過年氣息。

過去生活條件較差,即便是過年也捨不得大魚大肉,豐盛的菜餚是用來祭拜祖先神明,或留到正月初二款待回娘家的姑婆、姑爺們的,而除夕夜一家大小多只能吃「豆渣圓」(用黃豆、紅豆等豆類的豆渣製成的,形狀像湯圓一樣的食物),或配上一碗大骨頭湯喝。至於媳婦則只有在「廿九暝」時,才可以上桌和家裡的男人一起吃飯。

(四)噴春

春節期間街上商店門前,常有一種吹奏樂器的報春隊,多是35人,各持樂器吹奏,主要是大、小吹(哨吶)和弦仔(三弦、胡琴),到商家前吹奏音樂,說些吉祥話,以博取開門吉利,而商家老闆也會發紅包,不論多少討個吉利,深具人情味。

(五)接神

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為金門地區的「送神日」,需準備湯圓甜點,燒化金紙、甲馬,奉送神明上天說好話。直至正月初四「接神日」,於傍晚時便擺上香案、辦牲禮、糖果,焚燒金紙、甲馬,以迎請諸神回到人間。

(六)開印

每間寺廟所供奉的主神,如人間官吏一樣,均備有印信,於疏文及頒行符信諸物,均需蓋印以示執行。一般按例廟中年底需舉行「封印」大典,將印信諸物用黃巾包好,表示暫停職務;到了過年後,約初五或十五日,則舉行「開印」。此日請出主神印信諸物,查驗無誤後,表示神明又將重行視事。

(七)四季籤

由寺廟頭家爐主代表,跟主祀神明前稟告後,請求國家和各行各業等,分別抽出籤詩,用紅紙寫出貼於牆壁上,讓善信知曉各季的行年大運。有些廟宇則是由乩童降駕後,由神明指示之後謄錄公告。

(八)拜天公

    農曆正月初九為道教玉皇大帝即天公的生日,是地位最尊的神祇;九為陽數之極,故初九拜天公,而時辰則為子時,而子時則是十二時辰支始,一陽復始之時。由於天公至尊,故祭拜的地點都在廟埕或中庭向天的地方。常排好頂下桌,頂桌上供奉天公的燈座35座,桌旁則綁帶頭尾青的甘蔗,糊紅紙並繫上「高錢」。供奉的祭品以清素為主:有菜碗122436,糖塔、糖盞及清茶、酒醴等。所供的紙錢為太極金(或頂太極)之類的金紙。

另有下桌則供奉三界眾神,其祭品為五牲、紅龜、紅牽(圓形糯米豆餡粿製品)、發糕、果品及福金等金紙。桌旁則有全豬、全羊及全雞,以生而全表示敬天的誠意。

(九)元宵節

正月十五俗稱「小過年」,也稱「上元暝」、「元宵節」。當天準備的菜碗,其中必備有一碗是煎地瓜粉來當菜碗拜佛祖。午後,再舉行「犒軍」和拜地基主的儀式。

  元宵節是春節期間的最後一日,此時各家小孩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並於夜晚讓孩童提燈遊賞,以及參與猜燈謎活動。此夜,不孕婦女可依筊杯的指示,竊聽鄰家人在屋內的談話,將所竊聽到的內容,請示自家佛祖,作為探求子嗣的依據,俗稱「聽香」。
LIN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