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文化博物館

 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華僑出巨資在馬六甲鄭和官倉遺址建立了鄭和文化館,於2005年8月8正式對外開放。該文化館總面積8000平方公尺,共三個樓層,區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由13個不同主題廳組成。馬六甲廳展出600年前華人與馬來文化如何交流與影響;鄭和寶船廳展出模擬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是人類史上最大的木船,船頭4層,船尾7層;科學航海廳展示鄭和船隊的模型和隊型,以及先進的海上航行與管理技術,並記錄船員生活場景。此外,在鄭和茶館廳展示出僑生文化和茶藝,並有媽祖宮以及魏氏元明的瓷器珍藏。 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到過馬六甲,原因是由於鄭和船隊龐大,每次出使西洋人數近三萬,歷時一年半以上,為了便於遠航,需在途中建立一個固定的物資轉運站,因此在馬六甲的河口建立過官倉。
歷史與文化很容易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演化,許多故事中的場景,最後都只能從書中、照片中,或者記憶中找尋。馬來西亞的
馬六甲 比較不一樣。從鄭和下西洋至今600多年以來,馬六甲 一直維持著其古城建築與地位,目前除了是全馬來西亞最有味道的古城外,也是世界各國相關人士尋找記憶的古城,而這許多當時歷史故事中的場景,目前都還能在馬六甲 找到,甚至可以從馬六甲 人的子子孫孫口中聽到,這整個城就是一個「活的博物館」。 

走在
馬六甲 市區,會有一種混亂的感覺,因為建築風格實在太多變了!由於深受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中國文化影響,加上後期馬六甲 陸續歷經葡萄牙、荷蘭及英國的殖民統治,幾百年下來,也讓馬六甲 市區到處充斥著馬來式、中國式、荷蘭式、葡萄牙式與英國式,還有現代的無風格式等多種建築,而且教堂對面可能就是清真寺,清真寺的旁邊則可能是一間中國寺廟,中國寺廟的後頭又可能接著一間印度廟,這是馬來西亞特有的混亂,卻也是一種族群與宗教的相互尊重。 

馬六甲 旅遊,最有趣的就是觀察這些歷史演變過程中所遺留下的各種建築與文化,其中,荷蘭街、荷蘭廣場、聖保羅教堂,還有青雲亭與文化街等等,都是極好的去處。而這一整的歷史區塊,正是馬來西亞最早的文化起源地,馬六甲 首席部長Datuk Seri Hj. Mohd Ali Bin Mohd. Rustam表示,目前馬來西亞也正向聯合國申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鄭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原姓回族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訪問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1],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