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



初月一日開春

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也就是正月初一,所以稱為「天臘日」,也稱為「元旦」、「元辰」、「正旦」、「履端」;北方稱「接神」,又因為是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所以又叫「四始」;又稱為「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又叫做「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目前則稱為「開春」、「春節」或者「新正」、「開正」;俗稱「過年」。

「年」在古代指穀熟,《春秋傳》中指大有年,也就是大豐收的意思,因此過年最早是人們用來慶祝一年的豐收並祝福來年有個大豐收的節日。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年的名稱是從隋朝梁武帝太初元年開始的,到民國成立後中國也開始採用世界通用的曆法公曆,一直延續到今天,於是就把公曆的一月一日訂為元旦,把農曆正月一日稱為春節。

春節在傳統節日期間,到處張燈結綵,家家戶戶爆竹聲聲,相互道賀恭喜。

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如:舞龍舞獅、踩高蹺,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新春期間,台灣人依習俗要到寺廟燒春祈福,稱為「行春」。完成後便開始到至親好友家「拜年」,大家見面的第一句話總是互道:「恭喜發財!」,張口閉口都要說盡「好話」,以祝每個人來年平安順遂。此外,為了求取新春吉利,大年初一還有很多禁忌,是諸多年俗中最有趣的一環,例如忌吃稀飯、禁吃「煎」食、忌打罵子女、忌打破碗、忌掃垃圾出門,以及不可拿刀、動砧、掃帚,台灣人深信,新春第一天如果不討吉利,未來一年很可能楣運纏身,因此,便衍生出這樣限制了。



開春的由來:【過年歌之一】

※ 初一早,表示起個大早,好祭拜祖先與神明,拜年遊春。

※ 初二巧,表示女婿回娘家向岳父母拜年,是稀巧的客人。

※ 初三無通巧,表示赤狗日,任何人都不利外出,恐怕弄不出什麼巧妙的事來。

※ 初四頓頓飽,表示餐客人大多走了,剩下的菜餚只有留著自己吃到飽。

※ 初五隔開,表示農人開始下田,商家於此日開門營業

※ 初六挹肥,表示清除水肥,把初一以來的垃圾清除乾淨。

※ 初七七元,表示人日,準備豬腳麵線,據說吃了會長壽。

※ 初八完全,表示玩樂到今天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並把過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

※ 初九天公生,表示玉皇大帝壽。

※ 初十有食食,表示拜完天公的牲禮又有得吃。

※ 十一概概,表示春節大概就是這樣。

※ 十二漏屎,表示吃壞肚子。

※ 十三吃暗糜配芥菜,表示隨便吃吃。

※ 十四結燈棚,表示紮燈籠。

※ 十五上元暝,表示元宵節。
 

資料來源:

資料

開春()

LINE it!